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害虫扩散规律及其环境适应性机制-魏书军
2020年07月31日 07:44  浏览次数:920

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来自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室的魏书军,非常高兴通过我们所的广播站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研究方向。我们研究室主要围绕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害虫开展成灾机理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我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害虫扩散规律及其环境适应性机制。我们在生产上经常会发现,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虫子是从哪儿来的?实际上,有些害虫可以借助农产品调运而发生扩散,还有些种类还则通常长距离迁飞而快速占据新的生态位,例如草地餐夜蛾每晚可飞行100公里,明确这些害虫的来源、扩散路径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是开展害虫防治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昆虫个体微小,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难以追溯害虫的扩散路径和来源,因此,我主要通过分子标记的手段,利用种群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展研究。

过去几年,我们研究了果树上两种食心虫的起源与扩散规律,西花蓟马和瓜蓟马的入侵和扩散规律,以及小菜蛾的迁飞规律。以重大钻果害虫梨小食心虫为例,我们通过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基因,明确了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近贝叶斯分析等种群遗传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该虫的起源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与该虫的重要寄主“桃”的起源地是一致的,这为我们在起源地寻找该虫的天敌,揭示该虫与寄主桃的演化关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害虫的扩散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预测害虫的扩散和危害趋势,以提出预防性措施,为新型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思路。

种群遗传学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Ronald Fisher等人在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分子标记是开展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必要手段。我们熟知的分子标记如线粒体基因、微卫星标记等主要来自基因组的部分区域,高通量测序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物种全基因组变异提供了可能,为种群遗传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也为我们研究害虫扩散规律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和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高密度分子标记,监测害虫在不同果园之间的扩散,从而提出阻断扩散的防控措施。目前,我们团队目前已经搭建好了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加快与国际接轨,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研究害虫防控问题,希望将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谢谢大家。

来源:植环所广播站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