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果树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提出了果树害虫——梨小食心早的起源中心与扩散规律,提示我国西南地区是梨小食心虫的起源中心,与该虫的寄主植物桃的起源地相吻合。摸清了我国十五个桃产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规律、世代高峰期间隔时间、越冬部位。集成创新了性诱剂、迷向剂、糖醋液、天敌、化学农药及生态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北京、西安、兰州、石家庄等地开展了全国性示范推广。


蔬菜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鉴定了蔬菜上一批疑难病虫害,优化集成其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创制出适于温室蔬菜生产应用的天敌昆虫复合立体防控技术体系,开拓配备式天敌昆虫迷你工厂生产。优化了熊蜂人工繁育技术,提出了蜜蜂有王蜂群繁育与无王蜂群授粉技术。针对京效二斑叶螨大爆发,筛选获得1种高效专食性天敌和1种高效低毒杀光螨剂并组合使用。

        从食用菌中分离纯化了4种抗植物病毒蛋白,研制出其2种真菌抗病毒蛋白制剂中试产品,对匣果类病毒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开展芳香植物挥发性物质调节天敌昆虫种群动态与结构的工作并筛选出适于不同口器天敌昆虫的诱集/趋避植物。

        ●开展生防菌株筛选及防控效果评价,优化了产纳他霉素利迪链霉菌A02发酵工艺,研制出有效成分为5%的微胶囊悬浮剂型,制定了其原药和制剂的企业标准。创制了根结线虫生防菌黑曲霉颗粒剂1个,筛选出具有药双重功能的土壤改良剂2个,提出生防菌与芝麻渣联合使用防治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的新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探技术创新与应用

        开展北京平原造林虫害调查,进行林业害虫分类鉴定、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发现了一些北京平原造林上的新害虫,包括中国新外来害虫——洋白蜡卷叶绵蚜,火炬树和黄栌新害虫——双线棘从螟及白皮松新害虫——品穴星坑小蠹。

        开展北京林业主要害虫信息素引诱剂新产品研制及产业化开发,针对北京怀柔发现的铃木方翅网蝽,开发出对铃木方翅网蝽具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2种,具有趋避作用的化合物1种。开展铃木方翅网蝽的嗅觉识别机制研究,鉴定到了与寄主植物识别、报警行为和繁殖交配相关的关键嗅觉蛋白体和受体,建立了昆虫嗅觉蛋白功能研究平台,为信息素反向高效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食用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发

        开展香菇、平菇等主栽品种的资源评价,构建了北京地区食用菌种质资源标准库。

        利用野生菌驯化、杂交育种与系统选育等技术选育出2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其中“奥德京1号”是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新品种,通过了北京市非审定农作物品种鉴定,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研发建立了多项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其中“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夏季高温平菇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林地高棚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得到大面积示范应用。


【农药残留标准制定与降解技术研究

         研究制定了9大类12种植物源泉性食品中二氯吡啶酸残留量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申报了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二氯吡啶酸残留分析标准方法的空白。

        ●开展降解菊脂类农药的微生物筛选,获得活性菌株8株。

        建立了谷物中20种有机磷农药和8种菊脂类农药的多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参与农药安全性评性及残留风险评估,制(修)订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



生防微生物资源发掘及其产品研发

        建立了库藏16000余个微生物纯培养菌株的菌种资源库和相应信息数据库;构建了基于生防相关功能基因、活性酶、定殖能力及生物活性等多因子综合分析的生防菌筛选评价技术体系;筛选出生防活性菌株600余个;鉴定出潜在新种10余个,分离解析出杀线虫活性产物20余个,发现新化合物8个。

 ●建立了链霉菌遗传转化体系,克隆和分析了多个链霉菌生防功能基因,构建利迪链霉菌产纳他霉素高效工程菌株10余个。

 ●与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合作进行微生物发酵工艺研究,建立了利迪链霉菌高产纳他霉素发酵工艺,发酵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

 与中农绿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进行生防微生物产品的开发,研制出线虫和真菌病害生防菌剂4种。

 ●依托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与首都生物农药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联合建立了首都生物农药资源共享与创新研发服务平台,面向联盟成员单位开放,承担生物农药产业创新研发相关技术服务。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